您好,欢迎访问怒江文明网!
怒江文明网群: 泸水文明网 |  福贡文明网 |  贡山文明网 |  兰坪文明网    今天是:

怒江文明网

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本地要闻

盘活“三块地”念好“三字经”——怒江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实践模式

云南乡村振兴 2022-03-25 09:14:59
日期:2022-03-25 09:14:59  浏览:  来源:云南乡村振兴  打印此页

脱贫攻坚期间,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实施了1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,占全州农村人口四分之一、贫困群众三分之一。为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,怒江州盘活“三块地”,念好“三字经”,搬迁搬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、搬出新家园新生活新天地,搬迁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总书记、感恩共产党。

第一,盘活“三块地”,穷山变金山。通过流转盘活搬迁群众宅基地、承包地、山林地“三块地”资源,有效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潜力,昔日的贫困大山,正在变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。盘活宅基地。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,鼓励搬迁群众拆除旧房复垦复绿,每户按人均0.6万元标准给予补助,有效盘活宅基地面积0.89万亩,盘活率达92.86%。通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跨省交易,获得收益25.17亿元,有效弥补了搬迁资金缺口。盘活承包地。全州搬迁户所属36.9万亩承包地均属能退则退、应退尽退范畴。群众搬迁后,及时启动实施“保生态、兴产业、防返贫”生态建设三年行动,18万亩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获国家开发银行立项支持,落实授信资金11.17亿元。2021年共投资6.9亿元,完成造林10.38万亩,80家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参与生态工程建设,带动脱贫群众3.11万人,支付脱贫户劳务费2734.85万元,实现增收与增绿“双赢”。盘活山林地。在搬迁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.4万名,采取季节性返回、轮流值守的方式开展巡山护林,人均年收入1万元。实施搬迁户84.92万亩山林地公益林补偿,户均补偿金额526.53元,既加强生态建设,又增加搬迁人口收入。同时,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代表的林下产业,种植面积达110万亩,成为全国最大的草果种植区和核心主产区,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典范。2021年,全州草果总产量4.8万吨,实现一产产值4亿元,带动4.31万户16.5万人稳定增收。良好的生态催生了新产品新业态,半山酒店、半山民宿成为怒江旅游的“新名片”,泸水市三河村的“观鸟经济”还入选文旅部全国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。

第二,念好“三字经”,城里安新家。推行干部包保搬迁户制度,县市设专职党委常委主抓,采取建产业基地、抓劳务输出、办帮扶车间等措施,念好“安居经、就业经、治理经”等新时代“三字经”,精准推进后续扶持工作。念好“安居经”。按“五通十有”标准,全覆盖配备中小学校、幼儿园、医疗点、养老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,实现搬迁群众就地看病就医、适龄儿童就近就便上学。组建67个扶贫暖心团,手把手教会群众识别楼栋家门、安全使用电器、内务卫生整理,及时解决群众“最急、最忧、最盼”的日常琐事。在32个安置社区新建微菜园792.88亩,受益17322户64938人,年户均节省生活成本3000多元。如今,全州搬迁群众稳定在窗明几净、家具家电齐全、网络宽带到户的新房中幸福生活。念好“就业经”。按照“四个一批”思路,在安置区及周边建设一批帮扶车间、打造一批产业基地、培育一批专业市场、落地一批特色园区。建成53个帮扶车间、13个农业产业园区、16个产业基地,覆盖带动搬迁群众16389户57339人。组建驻点就业小分队,包栋逐户开展劳务输出动员,2021年转移就业4.98万人,就业率达88.61%,实现搬迁家庭户均1.85人稳定就业。通过产业就业帮扶,2021年,全州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3383元,高于农村脱贫人口纯收入293元。兰坪县永兴社区搬迁群众练文望,在东西部劳务协作政策帮扶下,成为上海清美集团的一名仓库管理员工,一年能挣6万多元。念好社区“治理经”。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,完成3个乡镇安置区行政区划调整和撤镇设街道工作,成立社区25个,组建管委会26个,设立居民小组315个,成立81个党组织197个党小组,实现易地搬迁点、楼栋、产业园区党的组织网络全覆盖。设立综治中心、红白理事会、群团组织,建立健全党建+网格化管理体系,做到“哪里有搬迁群众、哪里就有党组织,哪里有党员、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”,有力有效促进社区善治。

第三,讲好新故事,幸福感党恩。坚持“富脑袋”与“富口袋”并重,持续开展自强、诚信、感恩教育和文明创建、技能培训进安置社区活动,引导搬迁群众增强主体意识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,不断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。在安置点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常态化组织群众开展感恩教育、文艺宣教、暖心服务、“能人”选树、技能培训、志愿服务等具有怒江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提升“幸福感”。搭建百姓大舞台,开展“走出火塘向广场”活动,促进不同民族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,不断增强对安置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巴尼小镇社区副主任和碧武介绍:“群众刚搬出大山时,不会用电器,连起床叠被子的习惯都没有。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住上一段时间后,大家都知道了现代生活的好处。”洛本卓白族乡中心完小学生花燕梅一家搬到小镇后,每天早上走几分钟就能到学校,孩子很开心地说:“搬下来好,在这里衣服不容易脏,老师也讲得好!”推进感恩教育常态化。按照“全域有主题、每周升国旗、天天喇叭响、村村有宣讲”要求,持续开展“感恩共产党、感恩总书记”教育,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牵挂怒江“一次会见、二次回信”的生动故事。71岁的邓扒松是福贡县干么夺小组村民,住上新房后,常常跟左邻右舍说:“党和国家对我们农村群众非常好,我真的很感谢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,让我们能够过上这么好的日子。”2019年10月8日,石月亮乡党委书记入户走访群众时,邓扒松在交流中问道:“书记,你有没有总书记微信号,我想让我孙儿给总书记发一个红包,感谢他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,过上了幸福的好生活。”推进村史传承教育常态化。实施一个安置点一个村史馆行动,以“实物+图片”“器物+文字”的方式,展示乡村变化、记录美丽乡愁。各村还将村史教育作为搬迁安置社区中小学“必修课”,依托村史馆见证从贫穷走向小康的沧桑巨变,讲好从“挪穷窝”到“换穷业”,从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”到搬出深山天地宽的故事。实施“易地搬迁稳得住好家庭”示范创建,激励搬迁群众建设好家乡、守护好边疆,坚定不移永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。

来源:云南乡村振兴